今天的深圳落日。
摄影:Stella
-
Photo of the day 2025.3.2
-
洞察力的认知
洞察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及其在商业、创造力和教育中的应用综述
1. 引言:什么是洞察力?
“洞察力”(Insight)在认知心理学中通常指人们对问题情境产生突然顿悟式的领悟或解决方案,即所谓的”啊哈(Aha)”时刻↗。这类解答并非通过逐步演绎推理获得,而是经由重新解释或重新构造问题情境而瞬间出现一种出人意料但正确的理解↗。洞察力可表现为解决难题时灵光一现的答案、听笑话时突然明白其中的巧妙之处,或观察双关图像时猛然看出另一层含义↗。与循序渐进的分析式解决不同,洞察力解决往往伴随主观强烈的惊喜和愉悦情绪体验↗。例如,在经典的”九点连线”难题中,只有当思维跳出常规边界时,解题者才能猛然发现用四笔直线连接九点的巧妙解法,这正体现了洞察力带来的顿悟。
2.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视角
洞察式解题的认知机制:这种”先困后悟”的过程常涉及问题表征的改变和思维定势的打破↗↗。根据Ohlsson提出的”表征改变理论”,个体在顿悟前需要放松对问题的不合理约束并进行”组块分解“,即将原先整体看待的信息单元重新拆解,从而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一旦原有错误的思路被摒弃、问题元素被重新编码,就有可能出现全新的解决方案。实验研究支持这一机制:当引导被试关注障碍和隐含假设并尝试打破它们时,洞察问题的解决率显著提高↗↗。
洞察力的实验范式:远距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典型形式是给出看似无关的三个词,让被试找出一个能与这三词各自组合成常见词组的关联词↗。例如提供「蟹🦀」「松🌲」「酱🥫」,正确答案是「苹果🍎」(组成crab apple, pineapple, apple sauce)↗。解决此类远距离联想问题往往需要跳出词语表面意义,寻找隐含的关联,因此被视为洞察力的衡量工具之一↗↗。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远距联想时经常报告出现突然的”啊哈”体验,占解答方式的约六成↗。另一类经典洞察难题包括功能固着现象的测验,如邓克尔的「蜡烛问题」或「两根绳子问题」,解题者往往因局限于物品常规用途而受阻,须经过表征重组才能找到非直观的解法↗。
为区分洞察式(顿悟式)分析式的认知过程,实验中常要求被试在每次作答后自我报告解题方式。如果答案是逐步推导得出的,则属分析式;若答案是灵感突现且无法清晰回溯推理步骤的,则归为洞察式↗。这样的划分得到客观神经指标的支持:洞察式解答与分析式解答在行为模式和大脑激活上存在系统差异↗↗(详见下文神经科学部分)。下表总结了洞察式与分析式解题的一些对比特征:
(更多…)特征 洞察式解答(顿悟) 分析式解答 解题过程 无意识酝酿后灵感突然迸发,非线性推导 基于一系列已知步骤的逻辑推理逐步逼近答案 常见状态 往往经历思路受阻的“停顿”或困惑期,需改变看法后豁然开朗 通常沿用既定策略持续推进,无明显思路中断 情绪体验 解出时伴有强烈惊喜、愉悦的“啊哈”情感 很少有强烈情绪波动,顶多在完成时有平静的成就感 认知操作 需要重新诠释、重组问题要素,打破原有思维框架 在原有问题表征下演绎推理,一般不涉及框架转换 典型任务 远距联想、谜题(九点连线、蜡烛问题等) 数学算式、逻辑推理题、常规应用题 -
Photo of the day 2025.3.1
这个叫练习口部操?
-
Photo of the day 2025.2.23
中午和学生一起吃的,还不赖,价格78元稍有点贵。
-
Photo of the day 202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