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

感冒了。


群好友问题:做 B 端后台产品的交互设计怎么体现价值?
背景:现在的流程是产品经理提出需求,交互根据此梳理需求优化体验,在设计评审时若遇到开发说本迭代无法实现的,产品经理会要求妥协设计保证开发,这就导致最后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体验一般。
这个问题已经在群里有回复,在平台上我也简单写写,作为今天的内容带给各位一些思考。
因为今天刚好“标叔”(腾讯FCC用户体验设计部助理总经理)在“TWD2019腾讯设计周”中的提到了“价值”的问题,索性我把两个有关的“价值”的问题都列出来。在说我的看法之前,先看“标叔”在演讲结束后期的一张Slides:

上图的标题是“设计价值的平衡”,很显然,这张图里的内容是“标叔”为腾讯的设计师定位的“光明大道”。为什么腾讯的设计价值是这样的?其实,在这条光明大道之前,下面几张 Slides 是先展示的,其中的内容,在2018年之前被称之“腾讯设计之道原则”。

“腾讯设计之道原则”集合了腾讯的设计方法论和心血,今天在“腾讯设计周”中全部对外公开。

下面还有细致的描述,我自己看了都能回忆起当年那些热血沸腾的事,但这些像是教科书级一样的方法论,怎么会这样放出来了呢?


自问自答,很简单,我认为这些方法论放出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过时了。
对于未来的腾讯来说,这些“方法论”、“设计原则”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了。在曾经辉煌的 PC 时代,腾讯的产品聚焦了海量级的用户,设计师不太需要考虑增长的问题(因为这是产品经理的问题),也不需要考虑商业的问题(因为这是老板的问题),只需要专注在“体验设计”本身的价值就好了。但现在变了,移动时代来了,未来的智能时代、区块链时代也要来了,外加异军突起的竞品抢夺用户的“注意力”,这种只关注“体验设计”的设计师,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吸引用户的“内容”太多了,专注“在”体验设计本身上重要,关注“到”产品链路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因为我们要关注到产品设计的全部过程,甚至要为这些链路上的触点做设计、贡献创意、实现创新、加速效率……那么,这种设计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而更像是“服务设计师”。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过“标叔”,因为各自的工作,我们聊得也不多。对于他在这场变革中敢于放弃掉之前的“设计原则”,我深表钦佩,这是有多大的勇气敢于自我革命。或许第一张 Slides “设计价值平衡”才是他想要去做的事情,也是希望设计师要去尝试变化的事情。

回到群里朋友的问题“B端设计师的价值在哪里”,这个答案就清晰了。如果我们把自身的价值一直放在“开发能否实现设计稿”这个层面上,视野就会受到局限。我们可以再跳开一些,看看当前的“设计”处在公司产品的哪一个环节上;对设计师来说,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是不是把某一个点的体验做完美?
或是我们先把“极致体验设计”放一放,想想设计能为“用户价值”带来什么,设计能为“商业价值”带来什么,设计能为“团队价值”带来什么……再反过来看自身价值,就有了另一番解释。
我想,不管是“C端设计师”或是“B端设计师”,不管是“视觉设计师”还是“交互设计师”,都应该把自身定位再放宽一些,我们可以再想想设计方法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容忍暂时的“体验不完美”,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如何用设计来提升“业务增长”,我们是不是可以多总结一些“算法”,让机器去做那些“详细设计”、“切图”、“控件布局”……
希望这些文字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和群里的大小朋友一起探讨!
收到了老同事赠送的无线设计部的卫衣,也算是在无线呆过的人了。

今天苹果发布的 Airpods Pro。


今天的问题来自“知乎”,因为推送过来后比较好奇,所以做了一下研究。
先介绍一下 Apple 硬件产品线命名,从观察来,似乎有一些规律可循,特别是近二十年,我按时代分一下,但这种分类不一定就对。留意哈,这个不一定对。
第一个时代(1976年-1985年),公司成立前几年,以“数字”或“代码”命名时代。比如“Apple I”、“Apple II”、“Apple III”这种命名方式;像代号的有“Apple Lisa”和“Apple Macintosh”。
第二个时代(1985年-1997年),这个阶段乔帮主不在苹果公司,这一阶段,并没有太明显的命名规则。比如“MessagePad(Apple Newton)”、“Power Mac 系列”、“Macintosh Classic”等等。
第三个时代(1997年-2007年),“i+”命名时代。比如iMac、iPod、iPhone、iCloud、iPad等。以“i”开头的命名方式,传说是乔帮主一开始是不满意这个叫法的。
第四个时代(2007年-至今)“Apple+”命名时代。比如 Apple TV、Apple Watch、Apple Pay、Apple Pencil。
苹果的命名,从“数字代号”的命名到以“i”为中心的命名,再到“Apple”的命名方式,多少会让人感觉到苹果的新产品线在聚焦到 Apple 本身这个品牌上。
也有人说,使用 “Apple+” 的命名方式,不会产生专利问题。但不管苹果如何命名,无非是便于用户传播,深化品牌。
那到底、为什么一根可以在屏幕上写写画画的“Apple Pencil”不叫“ Apple Pen”呢?
其实这根“笔”,在汉语中一直被国人叫“手写笔”,有一些叫“压感笔”、还有“电容笔”。后来大牌的国际厂商进入中国市场,一些英文命名就带了过来,比如 Wacom Bamboo Stylus、Microsoft Surface Pen、Paper 53 Pencil 等等。使用英文“笔”的叫法,主流的也大约就这三个了:
如果你来做一根手写笔,Stylus 这个词应该不会选,至少它不太通俗,也不利于传播。那只有 Pen 和 Pencil 了。Pen和 Pencil 在字面的意思上也最好理解,一个是笔,多指钢笔,一个是铅笔。
为什么不叫“Pen”呢,正常逻辑上看,给一个产品起个好名字,永远在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在最开始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一定不会先定义它是“Pen”或是“Pencil”。在内部,大多只有一个产品的代号。华为的“鸿蒙系统”就是如此,“鸿蒙系统”是一个被媒体记者叫出来的名字,在华为还没有把名字命好、没有发布之前,这个名字已经在外叫开了。现在比较尴尬的是,只能叫“鸿蒙”了。
好了回来回来,从这个角度上思考,Apple Pencil 为什么叫“Pencil”,下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因为它“长”得“像”一支铅笔,而不是一支钢笔。如下图:

随便在网上一搜索,铅笔就是这个样子,用彩铅只是为了好看:

什么意思?是因为苹果在设计这个“笔”的时候,是从“铅笔”这个外形来设计,而不是“钢笔”。
所以它叫“Pencil”!但如果今天的内容这么写肯定不行,就这么简单吗?
其实不是,几年前苹果刚要发布 Apple Pencil 的时候,Jonathan Ive 对媒体解释过他的想法:https://www.digitaltrends.com/mobile/jony-ive-apple-pencil-discussion/
“What we found is that there’s clearly a group of people that would value an instrument that would enable then to paint or draw in ways that you just can’t with your finger,” Ive said in the interview. “And I suspect that this isn’t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I don’t think it’s confined to those of us who went to art school.”
The Apple Pencil has multiple pressure sensors that allow users to draw any kind of line. It’s also paired with two tilt sensors to detect the angle at which the user is drawing the line. The utensil’s low latency is another highlight Ive mentions in the interview. But Ive said the Pencil is not supposed to replace the finger.
“I think there’s a potential to confuse the role of the Pencil with the role of your finger in iOS, and I actually think it’s very clear the Pencil is for making marks, and the finger is a fundamental point of interface for everything within the operating system. And those are two very different activities with two very different goals,” he said.
Along that line of reasoning, the name Pencil was specifically chosen over stylus, so as to avoid the idea of the utensil as another tech gadget, and more to evoke an abstract idea to match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Pencil.
“Pencil, to me, seems very analogue in its association,” Ive said. “But what is challenging is that it will become many things. There’s an incredible painting app and very powerful drawing apps. For some people it will be a graphic instrument and to others it will be a fountain pen.”
这几段话 Ive 说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笔”是用来在屏幕上“标记”的,“画画”的、“写东西”的,“笔”不是一种技术工具;“手指”是人与机器交互的一个接口。这两个不能搞混了,两者的作用或目标不同。
第二、基于“笔”和“手指”在屏幕上的作用或目标,Pencil 这个词更能唤醒人的创作起点。有很多珍惜工具的人,一些人可以用它来画画,一些人可以用它当钢笔,都可以。
现在应该清晰了,Apple Pencil 的设计初心,是给一群喜欢工具、喜欢创作、喜欢书写的人提供的一种工具,从这个“Pencil”工具开始,唤醒创作的欲望。
这,也许就是 Apple Pencil 不叫 Pen 的原因吧!
感谢阅读,欢迎指正!
© 2025 Xiaoxiao’s We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8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