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得到app ”上整整听了1000本书。
首先要说的是,“得到app”的听书功能并不是帮你逐字读书,而是由书评人撰写读书文稿,再由得到“转述师”提供解读文稿朗诵音频。用这样的方式在“得到”上听书,听完一本书平均30分钟左右。
我从付费订阅听书会员开始算时间,大约听了两年半。如果把听完这1000本听书的时间加起来,两年半中有完完整整的21天都用来听书了。看到21天这个数字还是令我挺吃惊的,没想到人生莫名多了21天学习了一些东西,没想到这也是一种“复利”。
由于“1000”也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也为了回应个别朋友的问题,所以我想分享一下我听书的经验和感受,以供有需要的人参考。
我先说下观念的问题。
没听书之前我对“听书”这个功能其实还是挺排斥的,也认同“听书不是正经看书”的这种观点。相比自己捧着一本书阅读,听书显得更被动。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我是说如果从人生这个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可能不一样了。
我们都认同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如果一个人能在两年半里,不知不觉“多出”若干天的时间接触书籍,还学到了不少小知识点——那“听书”无疑是值得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又都是相同的。除了那一类公认的经典书籍,一字一句完整阅读每一本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在时间上并不划算了。听书的好处就是,你可以更快速地接触到“书评人”对书籍的不同理解与分析。如果坚持去听,不仅阅读的数量会变多,接收到的观点也会变多。
有人可能会提到质量更大数量,我并不反对这个观点。可我谈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权衡,而是意识的切换 —— 质量,其实是在持续输出中成长出来的一种副产品。大白话说,数量本身就是通往质量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在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总结、归类、串联、质疑,哪怕只是每10本书提炼一个观点、形成一个自己的标签体系,那1000本书会让你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思考方式,这仿佛就像是重新“搭建自我”。
而这,我觉得正是“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我总结了四个点,作为经验分享、也作为对个别读者的回应:
- 尽可能选择轻度多任务的沉浸环境
多数时间,我把听书放在了“开车”、“等人”、“闭眼休息”、“收拾家务”、“健身房”、“按摩”这些场景中,基本上每天听一本或两本。我没有加快音频的播放速度,正常语速的好处是不仅能听到朗读者声音的抑扬顿挫,也能顺着语气节奏进入不同的思维状态。
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是:身体还在动作,一部分的注意力被释放,不会被高度思考占用,足够稳定、节奏缓慢,适合信息的输入与思维的缓慢游走。它有点像“3B时刻”(bed, bath, bus),在这些放松的时刻,大脑会进入一种“发散模式”,这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选择的这些场景,其实正是我日常生活中最“无意识但持续重复”的时段。它们不需要过多意志力去维持注意,反而提供了一种“低负荷、长时间”的背景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听书就像一种柔软的刺激,不强迫、不打扰,但却悄悄地在大脑里种下种子。
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日常里的“认知陪伴”方式,悄无声息地嵌入生活节奏中,持续地输入、唤醒与扩展。而我自己也不太挑书,就当作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沉浸在这种时段中。
如果你想把听书变成一种日常行为,尽可能选择这种轻度多任务的沉浸环境,让听书变成一种节奏感。
- 坚持听就是构建时间的复利曲线
关于听书,我自己都没可能想到的是,原来一本接一本听下去,真的可以听完1000本书。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给我总结,我认为:听书和看书一样,当你听的数量够多的时候,自然就能分辨哪些书真正有价值,哪些只是内容重复、包装光鲜的快消品。听到一定量后,人就会从单纯吸收信息,转向辨别价值,甚至进入知识再创造阶段,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时,时间的复利效应才真正显现。
最后,你会发现你所收获的,远比书籍本身更多。
- 概念让你思考的品质提升
记得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的领导和我说: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往往取决于他脑海中拥有多少“可调用的概念工具”。很可惜在刚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更好地理解这句话,但我在听书顿悟的过程时不时会想到这句话。
只要开始持续听书、输入,你就会逐渐发现:那些不断涌现的新概念,不知不觉正在提升你对世界的理解。比如这是我本周接触的概念:“人物弧光”、“十倍速增长”、“鱼国”、“公尝”、“扬文抑武”、“有效共情”、“U型谷”、“脑岛”、“陈列技巧”、“类型电影”、“月无忘其所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白宫战情室”、“叙事本能”等等。这些概念(词汇、成语、短句等)不仅是知识点,它们更像是思维中的锚点和工具。
懂得这些概念有什么用呢?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就好比你有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新镜头,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只是凭直觉去看待复杂问题,而是开始用结构化的方式来提问、分析、理解和表达。概念越丰富,你的大脑就拥有越多可调用的“工具”,进而能把杂乱的信息组织成结构化的问题与解答,表达也更有穿透力。
- 思维的多元化才是更重要的
再说一个我感受最大的东西,就是听书会带来更多思维的多元化。
我在“得到”听书的一个习惯就是题材不限、边界模糊,这种随机开放性反而会激发我不断在不同领域之间穿梭。当持续大量内容摄入的时候,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悄悄改变。我似乎会越来越习惯从“他人的视角”去理解问题,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单一立场。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模糊地带、相对性和复杂结构的“灰度世界”,或是拥有了多元思维。
最妙的是,这种跨领域的多元思维,会不知不觉地放大你的想象力。原本一个陌生的问题,之前你可能只会有一两种答案,但现在你可能不那么急着得出结论,不那么焦虑于立场对错,而是更关注问题背后的结构、动机与可能性。你会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也许同一个问题,有10种看似矛盾的解法,但在不同语境下都可能是“对的”。我超喜欢这种思维多元化给我带来的新感觉,我甚至用 chatGPT 构建了更多的 GPTs 帮我生成不同的问题。
很有意思吧,不让大模型生成答案,而是生成问题。
最后说一下我没有做好的
由于我大多是在碎片化的场景下听书,并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未进行过必要的知识深加工。更关键的是,我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或分享这些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知识的沉淀与内化。实际上,每一次未被反思的输入,都可能变成认知上的“短暂消费”,无法转化为真正长久的成长。这可能也是需要各位朋友留意的。
好了,今天关于听书的分享就到这儿吧。1000本书,听起来很多,但其实不过是不断前进路上的一个小站点。希望各位读者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听书、看书,还是与人交流,每一次点滴的投入,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感谢阅读,多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