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什么沟,挤挤还是有的,我很难相信自己在班车上完整了看完了一本书。了解朱锷不是这本《设计中的设计》,但这本书的能让中国人理解,朱锷先生花了不少心血去翻译。我只想写我的一些理解,以作备忘。
一、作者强调了Re-design,重新设计。
在强调重新设计的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如二战后的日本,饭仅限于吃饭,而不在于吃好。但作者也认为概念很重要,品牌能够代来很多东西。作者举了一些生活用品上的重新设计,你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日本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里我认为其实是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能够把用户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发掘并运用到产品中,如:日本的那个茶包设计。
二、信息构建的思维模式应是多样化的,是来源于生活的。
作者认为,信息构建的时候,思维维度要多样化,设计作品应触及到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给用户全方位的触动。针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讲,嗅觉和味觉可能难以实现。这里非互联网产品带来的冲击要大一些,比如真实的书和电子版的书,感觉就是不一样。我所认为,有一些模式是可以引入互联网产品中。像上次拍拍网进行的六一商品产品推广,用旧时的记忆唤醒用户儿时的记忆,这个项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设计。再如前段的微软研究院的微软对联,挖掘的也好,数据提取也不错。当然,思维模式的多样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设计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三、从无印良品的案例中,看到设计是要实用的。
作者专门用一章列举了无印良品的案例和自己对现有商业的一些看法。我想作者在说一句话,那就是:设计是要实用的,这样就好。我同意前句,这样就好可能在国内的环境下生存不了多久。中国人大多喜欢多功能的产品,单一的产品太贵且并不适用。当然这里有很多问题,我也在寻找答案。
四、提出了老子的“从无到有”的一种哲学概念。
作者探究了“无何有”的含义,或是说价值观。作者认为设计应该给人一种感觉,一眼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用,但内涵却很丰富。其实这种概念下的产品很多了,像我前日买的Nike斜挎包,有好多个亮点。虽然花了200多块钱,但却解决了我的很多问题。
举个小例子:有人喜欢把钥匙串放在包里,用的时候再翻出来,打开门后还要放回包里去或有时候忘了就放在屋里其它地方,到找的时候就非常不容易。但Nike的这个包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包包的盖下面有一个层,层里的拉链是可以不通过打开包盖碰到的,我只需手深到包儿盖下拉一下拉链,然后放在左侧的钥匙串就可以滑出来(这里阿力可能会抱怨 [lol] ),不用解开钥匙串就可以打开门(因为长度刚和合适),开了门后钥匙串依然挂在包包上。第二天早上上班随手关了门,顺手拿钥匙再保了一下门,最后再放到夹层里,拉上拉链。这个设计很小,但有解决了两点:一是钥匙再也不会丢了,二是我永远知道钥匙串在包里的某个位置,而不是到急用的时候在包里找来找去。
反观一下Web设计,我想做的最好的可能还是Flickr,当你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他可以做这么多事,而且还很顺手。
《设计中的设计》也并不像某些网站吹的那么好,他只是代来了一种理念,那就是设计来源于生活,构架设计需要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要,真正给用户使用,让用户在设计中感觉到产品存在的意义。
4 Responses
太。。。。。。没有看懂 [confused]
比较深熬呀
先提前窥视一下,呵呵~
一直想看,改天也找来翻翻~
还没看书,从你这了解了主要内容
正在看这本书,对re-design印象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要清空已有的思维限制,从最原始的需求出发去思考…
一直相信“设计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