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鸟写了一篇日志《博客的精神》,我想还是在自己的博客里用TB的方式作为评论吧。先看一下百度百科对于Blog(博客)的定义:
Blog 全名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它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简言之,Blog 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关于“写博客是在传播思想”这个定义,是千鸟自己定义的一个目标。比如我还没有给博客下一个定义,我的博客到底要做什么,最多的时候定了几个目标后来又发现不切合现实。我想大多数物时候当作了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作记录一个过程或当作一个时间点,只是写博客的同时也在有意或无意识的在传播个人的思想。再谈评论,当其它人通过Feed看到你的“思想”并有赞同之意时,通常的行为往往就是转载,要么就是收藏,再则就是分享给好友。而国内的用户“高质量”的评论真的不多,这个调侃非常有代表性:《国内与国外摄影爱好者的区别》,在网络的交流层面上,国内国外的差别大了不是一点、两点。而这种评论行为方式似乎是国内和国外受教育程度差异的体现。关于“转载”,看看Qzone阅读页面上面几个操作按钮,暂欠不论用户了,平台本身就强化了这种行为。当看到大多数老外还是用了TB的方式来引用、评论博客内容,我想这是一种尊重的体现。
我猜千鸟把RSS的全文输出改成部分输出最大的原因是希望引发更多的讨论,而不是一味的不负责任的、没有思考的转载。而针对任何博客的主人来讲,都希望能看到更有价值的评论。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博客缺少评论的原因,总结了几点:
- 标题不够吸引人,没有点击欲望。
- 内容不够吸引人,感觉是被标题党。
- 内容本身与当前受众用户相关度不大。
- 内容本身较“高端或异类”,理解及讨论与博主相差较远。
- 内容刺激用户评论欲望不够,或内容不具备争议话题。
- 评论体验问题没解决,回复易用性没有解决。
- 老网民不愿意做评论,大多数人喜欢看或没有评论习惯。
- 博主本身粉丝不多,粉丝缺乏引导。
想大概也就这几条主要原因了,解决这几条问题不难,比如标题可以想一个更好的、更SEO一点儿的名字、内容可以再好一些,更通俗易懂一些、评论可以改得更好一些、可以做更多的帮助去引导用户一些、可以做更多的PR让自己更名博一些…但是,还是要回归的,我们写日志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更多人来评论,还是希望有更多有价值高质量的讨论吗?恐怕不是,甚至有时候花十分钟沟通的内容远比在博客上讨论来的深入,所以我也比较理解有些人很少输出日志的原因。
关于在博客日志中讨论,我觉得在博客或是整个互联网平台上很难讨论出更深层次的东西,讨论可以带来更多的思考维度,但未必是能解决每一个问题。另外还有每个人角度的差异,比如千鸟他说取消了全文输出后,有人留言说会引起争议,有人留言说要果断退订。用我们的话讲,不就是在体验上让用户多点击了一次吗?针对于阅读来讲,完全没有影响。如果从GTD的角度看,我认为千鸟更好的让我控制了阅读时间。角度上的差异在评论中更有风险,因为评论的内容已经远离了内容本身。相对与互联网媒体,我更喜欢看《一虎一席谈》或这类电视谈话节目,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人的表情、动作、语气,这种直接的面对面,似乎比博客上讨论更好。
再回到评论本身上来,作为产品的一个子功能,在产品上看我又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一方面是引导用户评论,在产品上本身上去加强评论,交互的改进、等级策略的运用,更多的曝光。如果是腾讯、百度这种大产品线的化,可以给到更多的feeds在整个产品线中体现,应该可以解决掉目前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国内外的差异真的有差异的化,未必让用户来评论是好的方式,或许真的如朱同学所说:
…我认为有些东西既然已经慢慢在被改变,成为了历史,那就淘汰它吧。 就好像有些产品/功能在结束生命周期之后,应该果断的让它下线。
so, 让评论系统下线,再做一个新的产品替代未必不是解决之道。
在互联网上,好好写博客的人不多。像新浪的名博老徐,我看她写的无非是生活类内容,但也有着众多用户评论,让我们看起来很“无聊”的回复;像gawker,价值1.5个亿,我看老外的回复,有时候也不痛不痒,也并非高质量。两个案例,一个利用博客来促进个人事业,一个是利用博客赚钱。如果我们说博客为了传播思想,有更多一些的评论可以引发讨论,可能我们真是在意的是思想本身的对错与否。而所有对或错,都需要实践来检验,我们可以把A方案包装的非常的完美,但可能在ABtest中取代不了B方案。
放下、前行。是我在今年中所收获的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