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不易,终于差不多好了,放几张照片吧,软装慢慢来。
[wooslider slider_type=”attachments” size=”full” limit=”5″ thumbnails=”default”]
装修不易,终于差不多好了,放几张照片吧,软装慢慢来。
[wooslider slider_type=”attachments” size=”full” limit=”5″ thumbnails=”default”]
[box]本转转载至《环球科学iPad杂志》[/box]
每天,我们都会做出很多习惯性动作,比如刷牙和沿着熟悉的道路开车,这些动作能让我们轻松完成一些事情,让大脑不必关注刷牙的动作,以及对方向盘的不断微调,从而避免负荷过度。像慢跑这样的习惯,可以使我们保持健康;但经常从盘子里拿糖果吃,却不是个好习惯。而当暴饮暴食和吸烟这样的习惯演变成强迫症或成瘾行为时,则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
尽管习惯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没有搞清楚,大脑是怎样把一些新的行为变成习惯的,所以医生也无法使用药物或其他疗法,帮助人们根除那些不良习惯。
现在,依靠新技术,神经科学家终于破译了习惯行为的神经机制,发现了负责创建和维持习惯行为的脑区和神经连接,并把它们定义为大脑的“习惯回路”(habit circuits)。新成果可以帮助神经科学家进一步搞清楚,好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坏习惯那么难以改掉(也许我们并不特别在意这些坏习惯,但医生与亲人却强烈要求我们改掉)。研究表明,对大脑进行条件化训练,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掌控行为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神经科学家之所以这么乐观,是因为他们发现:当习惯行为发生时,虽然看上去是我们在自动地做某些事情,但大脑的某些部分仍然在幕后监控着我们。
什么是习惯
表面看来,习惯似乎是一些非常明确的行为,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其实是一系列行为的组合。
那些自动完成、能够让我们空出大脑做其他事情的行为,只是这个行为组合的“一端”。而这个行为组合中的其他行为,则需要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习惯是我们在探索世界、社会以及自身内在感受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们会在特定情境下尝试不同的行为,那些收益大且代价低的行为,便会逐渐为我们所采用,进而成为习惯。
(更多…)
女儿在老家呆了两个月的暑假,个子长到了1米1,很多衣服也穿不了了。讲话越来越像个大人,脾气也大了点,呵呵。
© 2024 Xiaoxiao’s We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8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