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与未来工作的变化
- 凯文·凯利指出,“无论本杰明25年后要做什么,这个工作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强调未来工作会被彻底重塑。
- 他预测未来将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深入融合的“镜像世界”,人们将戴着智能眼镜与数字孪生体互动。
- 凯利认为机器人“在25年后仍然更便宜,但不会更好”,并预估“火星上不会有任何城市”,因为“那不是一个好生活”,居住环境艰苦,“人们必须住在地下”,不适合常规生活。
二、新书《2049:接下来的10000天》
- 凯利的新书是对未来25年的“乐观设想”,描绘一个“运作良好、不是完美”的世界。
- 他强调这些是“情景而非预测”,“不是说事情会这样,而是可能会这样”。
- 方法论是:从一个乐观的未来倒推,“如果有人从未来回来并说‘世界真的很好’,我们今天要怎么做才能到达那里?”
三、AI的影响与情绪连接
- 凯利预言,未来AI将具备情感表达能力,人们会像“爱狗一样爱AI”,“如果狗能跟你说话、回答问题,你会更爱它”,AI将扮演这样的角色。
- 人们会赋予AI情绪信号:“喜悦、惊讶、困惑、开玩笑”,因为“这是人类尺度的事情”,人类本能上会对其产生情感回应。
四、教育的变革与AI辅助学习
- 凯利指出,“现在学生从YouTube上学到的比在学校多”,学校必须适应。
- AI将成为学习的核心工具。凯利认为,未来教育核心是“学会如何学习”,并指出“提问比回答更重要”,因为“AI可以回答任何问题”。
- 每个学生将“按自己的节奏前进”,而从高中毕业时,最重要的能力是“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职业选择与工作的未来
- 凯利指出:“AI不会抢走工作,而是抢走任务”,工作的性质将改变。
- 给年轻人的建议是“追随热情而非金钱”,“金钱是做好某件坏事的副产品”。
- 他鼓励学生“掌握一件事”,无论是“编织、种植或运动”,“成为某件事的专家”将带你走上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六、记者与媒体的演变
- 凯利强调:“2049年我们仍需要记者,甚至可能更多”。AI能研究、写作、联系作者,但“缺乏责任与问责机制”。
- 人类记者的核心职责是“你承诺这份工作会做好,如果没有,你负责”。这正是AI无法替代的部分。
- 他还预测,未来AI可能能“打电话给某人、发邮件、读懂论文并找出教授”,但这些输出仍需人类监督。
七、媒体行业挑战与适应
- 凯利指出,“越大的媒体越难适应变化”,因为“资源越多、机器越大、赌错了影响越大”。
- 相比之下,“小型初创公司没有什么可失去,反而更灵活”。
- 成功媒体应“预算一定金额做不太可能成功的实验”,“不断尝试,即使前10次失败了也要继续”。
- 他强调“YouTube被低估了”,未来还可能出现“空间视频”和沉浸式新闻体验。
八、智能眼镜与镜像世界
- 镜像世界有四层概念:1)沉浸式虚拟现实;2)数字孪生体训练、手术等场景;3)自动驾驶等感知层融合现实;4)通过AI实时渲染的智能空间。
- 智能眼镜需要“非常便宜、非常快”的AI支持。真正普及可能“需要10到25年”。
- 凯利押注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会领先,因为“中国硬件更便宜”“供应链强”“材料技术领先”“更愿意快速迭代”。
九、人形机器人与家务自动化
- 凯利认为“在家庭中广泛使用机器人仍非常困难”,尤其是“手的灵巧性和触觉反馈”难以复制。
- 他预测“仓库、快餐店等工业场景会更早出现人形机器人”,家庭应用“25年后可能仍不普及”。
十、驾驶未来与人类驾照
- 凯利指出,未来“获得驾照将更难”,因为“你必须和更聪明的自动驾驶系统一起开车”,人类驾驶要求将提升,“就像飞行员执照”。
- 他预测,未来“市中心禁止人类驾驶”将成为常态,人工驾驶区域将缩小。
十一、火星城市的否定与近地空间经济
- 凯利断言“火星上永远不会有任何城市”,它将成为“昂贵的研究站”,类似南极。
- 他表示“在地球海底建城市比在火星上容易100万倍”,人类不会在那里定居。
- 探索火星价值在于“学习两年自给自足的技术”,并用于“地球近轨空间开发”。
十二、健康、长寿与社会变革
- 凯利支持“延长健康寿命”,而非追求“永生”。他指出,“实际年龄的延长会进展缓慢”。
- AI将带来“癌症疫苗、泛病毒疫苗”等健康技术突破。
- 未来25年全球人口将下降,中国尤为明显,“老龄化压制年轻人冒险与创新”,但AI将“既创造产品也消费产品”,弥补经济缺口。
十三、脑机接口(PCI)与思维控制
- 凯利认为,“非侵入性的脑机接口将在25年内实现”,应用场景可能包括“游戏竞技、艺术创作”。
- 他强调“绝大多数人不会接受开颅植入”,但“头戴式设备”更容易被接受。
- 这项技术目前“发展速度比预期更快”,但实用性“仍待观察”。
十四、硅谷的未来路径
- 凯利指出AI领域的重大突破“并非来自谷歌或Facebook”,而是像OpenAI、Anthropic这样的初创公司。
- 他提出重要问题:“未来不是谁赢了,而是游戏规则是否改变?”
- 他预测可能出现“Kickstarter版本的风投模式”,让创业融资更早、更广泛。
- 最终,他认为“硅谷与深圳的科技引擎地位将在未来25年内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