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某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匿名用户提问:天哥你好,我经常看一些大厂的公众号文章,但是我觉得大厂的总结应该也是经验性的,那我如何去寻找这个问题的本质呢?如何判断我寻找到的是不是问题的本质呢?比如会员体系,如果我要做的话我会去找会员体系的本质是什么,去收集一些资料,但是我无法判断这些资料是不是最为本质的东西。

我的知识星球

关于本质,聊点哲学上的事儿吧。

现在谈到本质似乎成了一件“时尚”的事儿了,从本质上寻找事物的规律,这对、可是,这也不对。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

比如当我们在形容水💧的时候会说:水的本质就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嗯……这确实没错。

但是,水一开始就存在了,比我们人类要早很多年,如果你问“水的本质是什么?”那么你对它的描述就是,使用的是后来者–我们人类的语言进行一点点的描述。

无论你怎么定义它的本质,水都比人先存在这个地球上,因为水“被”你认识到了,你才能进行“本质”上的描述。

因此,第一个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也就是说,“问题的本质”中的“问题”是已经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状态,“本质”是人赋予它的,你不赋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也一样存在。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听起来像,其实不是,知道本质是人“这种生物”赋予它的,也就容易理解“本质”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举个例子🌰。

我之前想买个喝茶的杯子,好看,好拿,又不烫手是我的基本诉求。后来发现星巴克有一种杯子不错,陶瓷,黑绿相间,还有一个反握持的手柄,拿起来舒服,漂亮,好用,摆在那里也雅致。

设计星巴克杯子的设计师,如果他不知道我这类用户的喜好,那么这个杯子很难被创造出来。

也就是,星巴克的这种杯子,拉平了我对杯子的期望值,因为我找不到合适的(所以有了期望),它Get到了我的期望。

于是这就引出第二个观点,“问题”就是:现实与期望的落差

你知道“现实与期望的落差”,知道“存在先于本质”,就可以理解问题的本质了。

也就是:“问题”是某种期望不能被满足的“状态”,如果你想定义这种状态的本质,只是从某一个“不被满足”的角度来定义就对了。

比如:商业的本质是低买高卖,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商业的本质是盈利,商业的本质是获客,商业的本质是服务等等,这些角度都是对的,当然都可以定义为本质。

所以,探寻问题的本质可能会得到不少个可以“解释地通”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只是基于某一种不被满足的状态。

话说回来,你有提到:

比如会员体系,如果我要做的话我会去找会员体系的本质是什么,去收集一些资料,但是我无法判断这些资料是不是最为本质的东西。

“收集资料”一定不是本质,资料只是问题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你搜集的是不是),本质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或高度凝练的东西,它一定不是资料。

因此,搜集完资料你是要分析的,经过分析才有可能进入洞察。但分析后的结论,也未必就是本质的东西。

比如每天早上我开车送小孩去一个地方,但今天和往常不同,马路上没什么车了,不像以前那么堵了。没什么车,有很多原因造成,有可能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放假的原因,也有可能不是,也有可能某个路段有问题导致了我这个路段畅通无阻,或许也有可能其他我们都不知道的原因。

所以,收集资料是很难的,它并不容易收集完整。一旦资料收集得不全,离本质可能会越来越远。

至于你提到的会员体系的本质,应该不是问题,而是待解决问题中的一个知识点。如果你非要追问会员体系的本质,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答案,思考角度是这样的,也就是“不被满足的一种状态”:

会员的现状是包月或包年付费的,之前是按次付费的,也就是有先有后,很明显如果按次付费能不断让人购买,那就不需要会员了。

注意洞察,默念:按次、用户买了后就走了(可能离开得快),按月或按年,用户就没那么快离开,还能增加收入。

Wow,这不就是让用户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吗?不离开,不就是增加了用户在产品上的使用时间(“黏性”)吗?对,就是这个,会员体系的本质,就是增加用户的黏性啦。

好吧,写到这儿,相信能解释一些问题吧。

供你参考!

© 2024 Xiaoxiao’s We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8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