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LG生产着iPhone上最贵的显示屏,日本村田制作所生产着iPhone上的传感器,德国英飞凌生产着iPhone的数字基带、射频收发器和电源管理器件,中国台湾的TPK和胜华生产着iPhone的触摸屏……这些零部件最后汇集到中国深圳,在那里的富士康巨型代工厂里组装成iPhone成品。
- 当你离开家外出时,你需要确定自己带上了三样东西:钥匙、钱包还有你的手机。你的iPod不在这个清单中。
- iPhone OS或OS X iPhone的简称。就像其基于的Mac OS X操作系统一样,它也是以Darwin为基础的
- iPhone OS的系统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核心操作系统层(Core OS Layer)、核心服务层(Core Services Layer)、媒体层(Media Layer)和可轻触层(Cocoa Touch Layer)。操作系统占用大概240MB的内存空间。
- 乔布斯在1974年去印度朝圣,结果失望而归。他打消了借助某位大师或某种宗教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不安的念头,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直觉和顿悟,才能获得真谛。
- 他开始重新对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产生了兴趣,并跟随来自日本的禅道师父古文知能学禅。
- “最好去当海盗,而不要去当海军。”
- “这也许就是苹果海盗精神的反映吧。”我想。苹果所谓的“海盗”精神,我一直有所耳闻。在苹果,公司的信条是:进行自己的发明创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公司创办初期,乔布斯曾在楼顶悬挂一面巨大的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
- 乔布斯甚至离经叛道地拒绝为自己的奔驰车上牌照,他对此解释说:“这么做只是好玩罢了。”
- 乔布斯还是网罗到世界一流的人才为苹果效力:负责软件的Avie Tevanian;负责硬件的Jon Rubinstein;负责市场的Phil Schiller;从康柏挖来的执行总监Tim Cook;从Target聘来负责苹果零售业的Ron Johnson。
- 乔布斯对技术的重视,使得苹果的研发人员都很自负。在他们看来,技术创新是企业唯一重要的因素,管理和营销尚在其次。苹果的技术人员因为崇拜乔布斯和沃兹的神话,坚信一条原则: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就能改变世界!
- 伊夫指出好的设计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要素是用途。产品用来做什么?它是否如预期般发挥效用?第二个要素是外观。产品外观决定它给人的感受,必须拥有它的原因以及它的价格。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则是它的诉求。产品的特色是什么?您对它的感觉如何?您可以试想一下关车门的声音和感觉,有些车子就是会让人感到比较放心和可靠,但这一点不一定与车辆的基本工程结构有关。
- 设计师们自身就反映了苹果产品的设计感觉——漫不经心的别致、优雅。这个由三四十岁的人组成的团队有着鲜明的国际视野。成员不仅包括来自英国的伊夫,还有新西兰的丹尼·柯斯特(Danny Coster),意大利的丹尼尔·德路利斯(Daniele De Iuliis)。
- iPhone 4从用料的颜色到手感,到磨砂感金属的视觉细腻程度,一切都是经过设计的,没有一个环节是未经处理之前就是这样。iPhone 4外部的主要零件的合缝间距不能大于0.1毫米,这是为了避免这种“三明治设计”夹到人发──测试时用iPhone 4在人的面颊上反复滑动,看是否会夹走毛发。自iPhone 3G以来开始使用螺丝,为了确保其美观,螺丝表面一圈一圈的纹路之间必须等距。iPhone 4左侧音量按钮上的加减号要求在凹下去的部分也必须是
- 现代电子产品供应链管理最重视的目标之一,就是速度和效率,而其中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李效良所倡导的“3A”——敏捷性、适应性和协同性(Agile、Adaptable、Aligned),备受电子业推崇,已成为许多厂商供应链管理的管理指标。厂商可以由3A的评估标准,了解供应链管理是否处于最佳状态。
- 苹果在2011年年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10年富士康发生工人连续跳楼后,苹果COO库克曾率领管理团队飞赴深圳富士康工厂,并由一个专家小组对工人状况进行了细致评估。最后苹果得出结论,需要将工厂设在靠近工人家比较近的地方,这才有了2010年下半年以来富士康声势浩大的内迁运动。
- 这次日本大地震让人们意识到日本牢牢掌握着世界高端制造业的命脉。
- 深圳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蔡锦江表示,日本的高阶精密电子零部件,不要说深圳,连韩国甚至美国都无法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替代品,因为日本对产业链的规划和细分,长期以来都做得十分精细,而当你深入到日本的工厂去,会发现这些现象绝非偶然。当我们开始拜访京都的电子产业集群时,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让人深思。
- 而与此相配套的则是,京都是日本高校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大学每年收到京都本地大企业的巨额资助,而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理所当然地留在了这些京都大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 “但最近情况确实在发生变化。”2010年10月22日,项立刚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坦承,iPhone在经过持续改进后,正在受到日本消费者的高度青睐,并在改变这个市场的格局。
- 日本作为技术大国,虽然在基础技术或应用技术上具有强大实力与巨大潜力,但长期以来与全球化发展大潮隔离,一味追求技术完美,忽视低端乃至中端市场,结果困守技术孤岛之内,这也成为阻碍日本IT产业创新的重要原因。
- “日本是先有了移动互联网市场,才有了宽带互联网市场,这和中国刚好是相反的。”野村综研的刘羽指出,基于这一背景,日本的手机很强调功能化,即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应用。日本很早就进行了PC和手机互联网的同步,例如查看邮件,手机和PC体验是很相似的,而不是像中国把PC互联网的东西搬到手机上。
- “目前还没有几个真正基于3G网络的应用能够强大到让我为了这个应用去买一款手机,或者进入3G网络。”项立刚指出。相比之下,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感受还是来自终端。
- 在这样的背景下,iPhone这样强大的移动终端一出现,就让日本厂商相形见绌,相比之下,到目前为止日本厂商还没有拿出多少值得一提的强大终端来。
- 日本移动互联网的兴衰,对中国正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有着重要启示。
- 其中有一种被称作“SQE(Supplier Quality Engineer)”的职位,中文名叫作“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这是苹果公司一个行踪极其隐秘的人群,但是他们的工作直接关乎iPhone的生产和交货。这些人需要长期派驻供应商的工厂工作,需要随时解决苹果供应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有效控制苹果的供应商。
- 郭台铭曾对外透露:“史蒂夫(即史蒂夫·乔布斯)为什么要把iPod、iPhone全部交给我做?因为只有我能做。”
- 美国人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地址追踪到自己的iPhone或者iPad运输过程:跟踪包裹运送的网站:http://boxoh.com/一款花费$4.99,名叫Junecloud的iPhone软件(地址:http://www.junecloud.com)实时航班跟踪网站:http://www.flightaware.com
- 在市场营销学中,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表面上,饥饿营销的操作很简单,定个叫好叫座的惊喜价,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提高售价,赚取更高的利润。
- 根据App Sfire的调查,平均每位iPhone用户要安装108款应用,其中收费应用占23%,每天玩iPhone的时间为84分钟。在iPhone用户的每天84分钟使用时间里,有10分钟用于上网,7分钟处理邮件,27分钟用于打电话、发短信、IM聊天等传统通信活动。其余40分钟则花费在各种App上,其中32%的时间用于玩游戏,68%的时间用于非游戏类应用。平均每台iPhone上安装了108款应用,其中19%是iOS系统自带功能,23%为收费应用,58%为免费应用。
-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10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就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 “破坏性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生在著作《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提出的。克里斯汀生认为,市场赢家最常掉入的陷阱是当他们站稳脚步后,把资源放在维持现有的事业和顾客,而忽略从边缘冒出来的破坏性竞争者。破坏者以打开低阶或新顾客群的策略,慢慢掠夺市场,最后并吞市场领先者的顾客与事业版图。
- 苹果发布新产品的这一天,也是许多人彻夜未眠的一天——台下坐满世界各地赶来的供应商的代表,他们许多人看到新一代iPhone时眼泪夺眶而出。这个小东西耗费了他们太多的心血,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钞票将滚滚而来。
- 我拜访过不少于20家苹果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提起苹果的成功,他们总是会提到一个叫作“Ecosystem”(生态系统)的词。这是一个看上去很虚的词汇,但是它确实在苹果的成功过程中实实在在起作用了。
- 苹果的这套Ecosystem无外乎由以下几点组成:1)高度垂直集成;2)高效的供应链管控;3)软硬件紧密结合;4)独特的销售体系。
- 业内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当年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曾下令购买50台iPad,让研发团队研究。一个月后得出结论:如果步步高自己做一模一样的产品,仅材料成本就要3998元。这个价钱已是1代iPad的官方售价。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