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教育」并不是玩

[dropcap]下[/dropcap]午看了“造就Talk” 中叶翠微的演讲,主题叫作《做教育其实是件好玩的事》。叶翠微是杭州二中的校长,他在演讲时列举了四名学霸的“ 成功案例”,分别是:刘雨中、张维加、郭文景、俞家琛这四位同学。叶校长从以上四位同学的经历得出结论: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兴趣,培养学生的玩。

  他认为一个会玩的学生才会走得很远,做培养学生兴趣的事情,才能让教育「进化」。叶校长似乎是找到了教育的本质,从团队管理上,他更坚持培养兴趣是未来的重点方向。

  我认为从四名学霸身上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可参考性,它更像是一种优势家庭背景的教育方式,它甚至没有从通识教育的角度看问题。以下是我在网上搜集关于四位学霸的家庭背景:

  • 刘雨中,父母都是从事外贸生意。
  • 张维加,父亲是浙大快威的IT工程师,母亲是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 郭文景,妈妈有过7年美国生活经验。
  • 俞家琛,父亲帮忙在浙江大学借了一个实验室。

  从网络公开的信息上看,这四名学生的家庭背景都比较好,能想象这四名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本身是优于很多家庭的。不能否认,培养孩子兴趣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孩子的兴趣。如果拆分这个事情就是,我们要对每个孩子进行测量他兴趣方向在哪儿,我们要探索,要发现,还要试。如果形成一个项目,这就是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过程、还有一套衡量标准,它要花时间。我认为培养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让学生玩起来,这些都不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三年教育所应该要做的事情,这是因为,学校不可能做到把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一一培养起来,也无法平衡「 培养兴趣」和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教育的诉求

  大学前的校园教育更像是「选拔」教育,而大学教育现在又落后企业需求。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面临的是择业,企业面临的是招聘优质新生。教育目前是脱节现象大家都看得出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是看你毕业后是不是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优秀的企业会在意你是不是 985 和 211 的学生,甚至于你的薪水,都会基于你的学校和学历。这种情况下,过往教育似乎没有办法了,我们不能只谈培养兴趣,因为 985 和 211 的学校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 985 和 211 上学。优先解决的是选拔问题,谁能升入大学是所有家长更关心的问题,再往上引申,还是社会问题。

  那应该怎么来教育?我想学校的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培养兴趣应该是家长的事情,家庭教育会在兴趣上投入、会花钱,学校可以投入这些资源是要打个问号。学校的教育可以进化,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但现状是无法回避掉「选拔」教育。因为、这是若干家庭的希望,家长们坚信孩子能通过考试进入好大学,是改善现状的唯一之路。学校的教育要做什么,我的看法是:[highlight]「改造校园环境」 ,让学校像一个知识领域的引入方,而不是培养方,让学生们在优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被吸引、被感动,让他们自己认知到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提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我叫作:「唤醒策略」[/highlight]。

  我想,这可能是当前教育(大学前)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吧。

  最后的思考: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毕业后的教育,其实存在断层。当然,这也成为那些参次不齐的培训公司盈利的机会点。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后面再写写。

© 2022 Xiaoxiao’s We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88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