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在TANG已经一周年了。
-
在TANG一周年
-
UX Poland开幕在即
2014年4月9日,由UX fellows大力支持的 UX Poland 将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整个会议为期三天。UX Poland已邀请到来自全球各地的UX行业精英与顶级专家:Indi Young、Jeff Parks、Michael Woermann、Patryk Strzelewicz、Andrea Resmini、Natalia Weimann-Guardia、Kamil Adamczyk、Chris Avore、Matt Lee、Christian Hertlein等,他们均将出席并带来更多精彩分享和交流。UX fellows官网 http://www.uxfellows.com/
UX Poland官网 http://www.uxpoland.com -
官网进化史
[box type=”info”]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周刊,其中我作为TANG的领域负责人接受了采访。[/box]
对于没有什么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来说,“官网”这个概念经常会显得很鸡肋。它们大多数用来做各种各样的信息展示,全球公司数量浩瀚如星,网页设计的质量也不一而足,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是在做单向表达。
然而越来越多的公司打破常规。如果你登录耐克的 Nike+ 页面,你不太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公司官方网站,你会发现它的形态更接近于一个论坛。页面最上方的右上角有用户登录的入口,而页面的核心是“最新 Nike+ 活动”,下面块状的窗口实时显现全球 Nike+ 用户累积完成的目标、获得的成就以及跑过的公里数。还有一个细条滚动着 NikeFuel 的总数,旁边说,“请加入 Nike+ 社群”。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了吗?你被纳入到了一个 Nike+ 的语境之中,使用它们的词汇,进入他们关心的事物。当然这仅仅对于 Nike+ 的潜在受众有效,但就是针对这样一个人群,在他们打开网站的那一瞬间,耐克公司试图传达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被完整表达出来,而用户完全不会感觉到被动接受了什么。
再来看看小米的官网,这基本就是一个电商网站。假设有一个完全不了解小米公司和产品的人登录它,不会认为背后的运营者是一个手机公司。但它和普通的电商网站又有不同,在导航栏上,你会发现类似于 MIUI 和社区这样的入口。
这是小米公司让粉丝讨论小米的地方。或许还有人对小米催生的文化感到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这样:连续两个星期坐在电脑前吃着盒饭抢小米手机对大部分年轻人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网成为了小米的销售渠道和终端,它们让一大批用户坐在电脑前“比人品”,仅仅是为了获得限量发售的产品─这件事在早期的官网设计者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借用一个已经被互联网熟用到任何地方的概念─其实在 Web 2.0 时代,大多数官网仍然停留在 Web 1.0 的状态。也就是说,除了单向信息传达以外并没有太多的诉求。
最好的例子是苹果公司的官网。苹果始终是一个产品制造和销售公司。当人们讨论苹果网站的时候,往往提及到它精美简洁的设计,一如它的产品。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的功能,你会发现展示就是最重要的功能。苹果网站带来的意义并不在于功能,而在于如何让信息的价值最大化。是的,它们很明白如何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产品设计直指用户的内心,也很明白如何让一个视频讲述一段故事,甚至让整个网站成为整个公司文化的完美表述。
(更多…) -
潜意识在操控你
当心理学家试图去理解人类心理活动时,通常会得出一个令人瞠目的结论:人们作决定时,经常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没有用意识去思考这件事。比如,当我们在选举时决定给谁投票、购物时买什么东西、选择去哪里度假,以及其他许多事情时,潜意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潜意识到底是怎样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著名的实验能充分证明潜意识的力量。在这个实验中,一组模拟选民需要通过网站上美国各州州长及参议员候选人的面部肖像,来判断这些人中,谁更适合出任相应的职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候选人与模拟选民生活在不同的州,模拟选民对候选人几乎毫无了解,但他们必须在快速看一眼照片后迅速作出判断。实验的结果令人惊讶,模拟选民的投票和这些州真实的选举结果惊人地一致。模拟选民仅仅通过对候选人肖像的短暂一瞥,竟然成功预测了三分之二的选举结果,不得不让人感叹潜意识的力量。
那么,潜意识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科学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探索了100多年。早在19世纪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揭示了人类的潜意识过程。他提出,意识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而情感和潜意识则是非理性的。今天,认知心理学家重塑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再极端地将意识和潜意识进行这样的两极分化,而偏向于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的过程。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从古至今,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都可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从石器时代狩猎体形庞大的野兽,到中世纪骑士间的马上决斗,一直到今天金融投资人算计如何从瞬息万变的股市中获利。
(更多…) -
尊重孩子的磨蹭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