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三元素是: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表达自己。成功的核心是认识自己。古希腊,戴尔菲神庙,其入口处有一句简单的铭文:“认识自己!”3000多年过去,活过于活着的人们也许有99.9%没能认识自己。他们刻苦的学习、聪明的算计,但就是没有认识自己。也许过于担心看得见的困难麻烦,也许觉得“认识自己”太遥远、太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能做什么,才能找到内心梦想与外部世界的最佳结合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那些看似重要其实肤浅的诸多问题,才能实现并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真实的人生。”(摘录来自:《醒思录 李小龙的生活智慧》 译后记)
- 12种工作基本能力: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语境理解力、传授力、委任力、商谈力、协调力。“因提出职业论而一举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德加·沙因教授指出,培养自我概念会起到为职业选择定位的作用,就像船锚让船固定一样。自我概念是通过长年累月地反复自问——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有哪些?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价值观是怎样的?——而产生的,一旦确立了自我概念,航路就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详情见沙因所著的《职业锚》[Career Anchors]一书)。我认为,通过反复自问这三个问题,就能逐渐理解掌握 12 种基本能力的重要性,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天职”。(摘录来自:大久保幸夫《十二个工作的基本》)
- “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可靠的结论:我们的基因几乎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以可选的,而非被当前形势所逼迫的方式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的程度。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几乎影响了认知和行为的所有方面,同样也影响我们运用两个大脑系统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或多或少都习惯于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反过来,这就会产生一种主导型认知模式。我们可能不会每时每刻都局限在这种主导型模式里,但会在运用这一独特模式时感觉最舒适。”(摘录来自:斯蒂芬 M. 科斯林 / G.韦恩•米勒《上脑和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 年前,美国海军“约翰•S•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附近海域与一艘装载化学品的货轮相撞,造成10名水手丧生。事后调查认定,缺乏训练和操作流程不完善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而这两个因素都与新的触摸屏舵机控制系统有关。美国海军已决定,所有驱逐舰恢复使用纯机械的节流阀和舵机控制系统。值得探究的是,美国海军安装触摸屏设备的初衷以及撤掉这些设备的理由。美国海军少将比尔•加利尼斯(Bill Galinis)说,可以做,并不代表应该做。(摘录来自:商业周刊《汽车触摸屏有可能会沦为死神》)
- 在电视剧集《消消气》(Curb Your Enthusiasm)中,拉里·戴维(Larry David)饰演的角色驾驶着一辆丰田普锐斯(Prius)混合动力车。戴维在这部源自他生活的讽刺喜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常看到他在街上闲逛、背景是滑稽音乐的场景。雪城大学的汤普森教授表示:“在流行文化中,涉及到电动汽车的内容有相当大一部分可能都带有贬低而非尊崇的色彩。这不对,但有很多很多人,他们认为开电动汽车的群体也是食用羽衣甘蓝的群体。(补充观点:高油耗的中国仍在大银幕上占据主导地位;电动汽车遇到的“更多是贬低而非尊崇”)(摘录来自:商业周刊《大热的电动汽车为何在好莱坞遇冷》)
-
2019年8月第4周阅读金句回顾
-
2019年8月第4周阅读金句回顾
- “成功的三元素是: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表达自己。成功的核心是认识自己。古希腊,戴尔菲神庙,其入口处有一句简单的铭文:“认识自己!”3000多年过去,活过于活着的人们也许有99.9%没能认识自己。他们刻苦的学习、聪明的算计,但就是没有认识自己。也许过于担心看得见的困难麻烦,也许觉得“认识自己”太遥远、太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能做什么,才能找到内心梦想与外部世界的最佳结合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那些看似重要其实肤浅的诸多问题,才能实现并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真实的人生。”(摘录来自:《醒思录 李小龙的生活智慧》 译后记)
- 12种工作基本能力: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语境理解力、传授力、委任力、商谈力、协调力。“因提出职业论而一举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德加·沙因教授指出,培养自我概念会起到为职业选择定位的作用,就像船锚让船固定一样。自我概念是通过长年累月地反复自问——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有哪些?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价值观是怎样的?——而产生的,一旦确立了自我概念,航路就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详情见沙因所著的《职业锚》[Career Anchors]一书)。我认为,通过反复自问这三个问题,就能逐渐理解掌握 12 种基本能力的重要性,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天职”。(摘录来自:大久保幸夫《十二个工作的基本》)
- “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可靠的结论:我们的基因几乎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以可选的,而非被当前形势所逼迫的方式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的程度。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几乎影响了认知和行为的所有方面,同样也影响我们运用两个大脑系统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或多或少都习惯于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反过来,这就会产生一种主导型认知模式。我们可能不会每时每刻都局限在这种主导型模式里,但会在运用这一独特模式时感觉最舒适。”(摘录来自:斯蒂芬 M. 科斯林 / G.韦恩•米勒《上脑和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 年前,美国海军“约翰•S•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附近海域与一艘装载化学品的货轮相撞,造成10名水手丧生。事后调查认定,缺乏训练和操作流程不完善是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而这两个因素都与新的触摸屏舵机控制系统有关。美国海军已决定,所有驱逐舰恢复使用纯机械的节流阀和舵机控制系统。值得探究的是,美国海军安装触摸屏设备的初衷以及撤掉这些设备的理由。美国海军少将比尔•加利尼斯(Bill Galinis)说,可以做,并不代表应该做。(摘录来自:商业周刊《汽车触摸屏有可能会沦为死神》)
- 在电视剧集《消消气》(Curb Your Enthusiasm)中,拉里·戴维(Larry David)饰演的角色驾驶着一辆丰田普锐斯(Prius)混合动力车。戴维在这部源自他生活的讽刺喜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常看到他在街上闲逛、背景是滑稽音乐的场景。雪城大学的汤普森教授表示:“在流行文化中,涉及到电动汽车的内容有相当大一部分可能都带有贬低而非尊崇的色彩。这不对,但有很多很多人,他们认为开电动汽车的群体也是食用羽衣甘蓝的群体。(补充观点:高油耗的中国仍在大银幕上占据主导地位;电动汽车遇到的“更多是贬低而非尊崇”)(摘录来自:商业周刊《大热的电动汽车为何在好莱坞遇冷》)
- “成功的三元素是: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表达自己。成功的核心是认识自己。古希腊,戴尔菲神庙,其入口处有一句简单的铭文:“认识自己!”3000多年过去,活过于活着的人们也许有99.9%没能认识自己。他们刻苦的学习、聪明的算计,但就是没有认识自己。也许过于担心看得见的困难麻烦,也许觉得“认识自己”太遥远、太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能做什么,才能找到内心梦想与外部世界的最佳结合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那些看似重要其实肤浅的诸多问题,才能实现并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真实的人生。”(摘录来自:《醒思录 李小龙的生活智慧》 译后记)
-
Photo of the day 2019.8.29
和臭鱼一起吃烧烤。
-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今天刷抖音时听到了樊登和周国平的一段对话。
注: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樊登问周国平:“您觉得人生有没有意义?”周国平回答的很直接,说:“没有。”随后,周国平继续说:
“人是不能忍受生活没有意义的一种动物,因为不能忍受无意义,就一定要去寻找意义,而这本身去寻找意义的过程,其实是有意义的。人类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产生了哲学、宗教、艺术。有了哲学、宗教、艺术,人类的生活就有意义了。个人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了精神生活,他的人生就有意义了。”
周国平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的精神生活(是如何形成)。
关于“人生意义”这个宏大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想把周国平的看法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或追求)内在自我的精神生活。这样,就可以把陈述句式换成主动句式,那答案也会再清晰一些,那就是:
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于不断寻找自我,了解自我,最终形成自己的精神生活,并获得幸福。如哲学、宗教、艺术……或是个人能力和财富,只是在我们追求自我过程中附属物罢了。
我想,每个人只有在生活中充分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可以做什么(爱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现实的契合点,才能实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我们每天工作、生活,追求物质和快乐,经历大量时间消耗,有了家人、孩子、房子、车……但如果真正要认识自己,可能要花掉这一生的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每天不断不断的认识自己的过程……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对自己坦诚、接受自己、改进自己,最终形成精神强大的自己。当食指对外的时候,我们能清晰指出别人的问题,准确有力直言批评;当食指对内的时候,往往模糊不清,认识自己是困难的,从积极面来看,这又是一件有巨大潜力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能更多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就能付出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了。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或许我在其中已经找到答案了: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自我,努力反思改进自我,进而逐步接近“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的人生才会收获知识、经验、物质、家庭……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乎每个人是否对自己不断持续认知、发现、改进。
这些,就是我理解的“关于人生的意义”。
视频来源,复制下面中的 “http链接” 到抖音即可: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人和动物的区别 是什么 #轻知识计划 http://v.douyin.com/faChPb/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感谢阅读!
-
产品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群里有个小伙伴去面试回来说,面试官问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该如何去凸显一个产品的灵魂?”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先不说设计如何做,“产品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群里讨论了很久,也在网上查了些资料,始终没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有人提到“品牌的气质和特征就是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灵魂就是故事”、“人品才是产品的灵魂”、“体验是一切产品伟大的灵魂”、“产品的灵魂来源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创意是一切产品的灵魂”、还有人说“包装设计是产品的灵魂”……
由于我的个人背景,我第一个答案就是“情感化设计”。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因为“设计”感受到了“好的体验”,加深了“记忆感知”。“你”连接了用户、制造了感动,用户会认为“你”的产品有“灵魂”。
但我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情感化设计”是片面的一种看法。
首先,“灵魂”这个词在理解上,大家未必能达成一致。加一个定语,就是产品的灵魂,那什么是灵魂,什么又是产品的灵魂?
关于灵魂,一方面宗教上提到最多的是关于“人的灵魂”;另外一方面科学家会认为灵魂只是大脑的一种综合功能,指的是意识、精神、心理活动,是一种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我们把产品灵魂先归到后者。
那究竟什么是产品的灵魂?
当我们在马路边等候师傅制作煎饼果子时,我们会开玩笑地认为“馃箅儿”是煎饼果子的灵魂;当我们靠近自动推拉门,我们会发现门就自动打开了,离远的时候,门又自动关闭时,我们认为“自动感应”是推拉门的灵魂;当我们使用一款 App 时,我们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体验,当带来极其深刻的印象时,我们会认为这个产品是有灵魂的,我们说这个产品是“个性的”、是“独特的”或是“被感动到了”。
我认为“个性”、“独特”或“唯一”都是偏品牌的定义,而带来感性上的东西才是真正触动用户的点,用户感受到产品的价值、产品的美,产品的好用……他们逐步形成归属感的圈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会称呼这个产品有“灵魂”。
之前会看不懂为什么要抽“盲盒”,也看不懂“炒鞋”,现在能够清晰的认知:当一个产品满足了一群人的需求,影响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群人会围绕着它不离不弃、并不惜赞美之词,还愿意舍得为它花钱时,这个产品就具备“灵魂”了。
从这个层面上讲,“产品的灵魂”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还要影响用户“精神生活”。满足基本需求并不难,我们可以做出与“可口可乐”类似口味的汽水,但要超过可口可乐,应该比较难;我们可以做出另外一款“微信”,但要超过微信,应该也会比较难。
我认为,用户的精神生活受到“影响”,才是产品灵魂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产品的灵魂”一定要被人来解读的话,这种解读一定归属人的大脑,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我认识到了,我受其影响,我才会产生行为。这种状态很像“文化”,文化也是大脑中的信息,文化由一条条的价值观组成,“我认可这个产品的价值观”,“我喜欢这个产品”、“我要成为粉丝了”,“我”就会产生“行为”……
我们都是被“基因”和“文化”塑造的“动物”。
因此,我想做个推论:产品的灵魂就是文化,文化不断对用户精神生活的影响,才使得产品有生命力。文化可以不断延展,让产品生生不息,不可替代。
如果要问,什么是产品的灵魂,如何去凸现?我想答案已经有了,那就是极最大的力量塑造文化和值观,不断的融入产品本身,让和你一样的用户感受到“文化”对他们的触动,你的产品才会具备灵魂。
而具体的操作,我想,仅仅只是对文化的一种“解释”罢了。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谈谈你的看法。